iPhone12系列发布,iPhone12mini吸引了不少「小屏党」的注意力,他们「持币」冲进苹果,却发现iPhone12mini是单卡,只能选择「下次一定」。
不对啊,不是说iPhone12mini是双卡吗?
原来,虽说都是iPhone12mini,但有很大的不同。大陆版iPhone12mini是实体SIM单卡,美版的iPhone12mini是一张实体SIM卡加一张eSIM卡双卡。
近日,工信部发布批复文件,同意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,而中国联通的eSIM服务在早在今年初就获得了许可。至此,三大运营商全部拿到eSIM业务的「红头文件」,标志着eSIM将在国内普及。
为什么以苹果为代表的厂商还有运营商等,都在推广eSIM卡呢?
eSIM是什么?
eSIM卡EmbeddedSIM,是一种嵌入式微型SIM卡。它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,无需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,解决了实体SIM卡的众多「痛点」。
按照现行的eSIM卡技术标准,理论上eSIM卡对于用户最直接的好处是,允许用户灵活选择运营商套餐,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、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。
目前eSIM卡主要运用于智能、智能手表、智能家电、物联网设备等终端上。
有了SIM卡,为什么还要做eSIM?
看到eSIM,不少人会想到SIM卡。没错,eSIM就是SIM卡的更高级进化形态。
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SIM卡,SIM卡SubscriberIdentityModule的中文是「用户身份模块」。它的体积看上去很小,却可以实现非常多重要的功能,例如存储短信数据和码、提供用户身份鉴权、提供保密算法及密钥功能等。
不过,SIM卡存在诸多缺点。
1.占用智能设备内部宝贵的空间
智能设备的内部设计集成度越来越高,各厂商为了塞入更大的摄像头模组和电池,想尽一切办法「吃干榨尽」里每一点空间。为了节约空间,我们把原始的SIM卡剪卡变得越来越小。
2.更换和收纳较为不便
几天前,我要给自己常用的换一张SIM卡,借遍了身边同事也没能找到卡针,最终翻遍了仓库里的好几个盒,才找到一个卡针。
而我准备换新SIM卡的时候,却发现放在桌上的新SIM掉在办公桌下面的地上,有可能是我起身的时候不小心弄下来的。
SIM卡不仅更换麻烦,还容易丢失。
3.提升智能设备的制作成本
为了把SIM卡插入机身,智能设备不得不做一个开槽放置卡托,这无形中增加了设计成本,视觉效果上也不美观,甚至还有额外风险——由于工艺设计问题,部分用户误以为麦克风孔是SIM卡托孔,插坏了麦克风。
4.灵活性不足
目前SIM的申办、注销,还有与之相应的套餐办理,大部分场景下的步骤较为繁琐,用户的权利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。
即使国家明确推广携转网业务的前提下,不少用户还是发现部分运营商以SIM卡制式不同等理由,在携转网前后设置了一些障碍,影响实际体验。
正因看到用户的痛点,部分软件厂商也想借助eSIM卡入局,巧妙开展电信运营业务。
因此,SIM卡几乎成了「公敌」,工厂不喜欢,硬件厂商不喜欢,用户不喜欢,甚至连部分软件厂商和通讯设备制造商也不喜欢,eSIM卡的诞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。
eSIM优点多多,还很环保
eSIM理论上基本解决了SIM卡的缺点。
1.它更小了,进一步节约空间。
以英飞凌5GeSIM方案OC1110为例,eSIM的封装尺寸比NanoSIM卡体积减小了约96%。
eSIM卡往后发展,还有eSIMSIP形态,eSIMSOC形态,把eSIM集中到基带里,体积还会进一步缩小。
2.它集成在机身内部,不存在更换和收纳问题。
可以预见,只要eSIM卡大规模运用,卡针和卡槽将成为过去式,剪卡业务也会消失。
3.智能设备的工艺设计成本进一步降低,不需要给卡托开槽,一体化程度更高,也有利于防水防尘。
例如蜂窝版AppleWatch就没有实体SIM卡槽,防水性能大大超过iPhone,最高达到50米防水。如果采用实体SIM卡设计,是否能达到这么高级别的防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。
4.理论上eSIM卡可以灵活切换运营商和套餐,但最终能否实现,还要看国家相关规定和运营商的开放程度。
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案是,当我们拿着一部有eSIM卡功能的进入别的国家或地区,不再需要找当地运营商开实体SIM卡,直接可以在上办理。等离开的时候,再在上操作停用或注销。
还有,eSIM卡的推广也有利于环保,实体SIM卡及其包装需要消耗塑料、金属、纸张,而eSIM卡一张卡等同于之前的无数张卡,降低了不少资源消耗。
5G和物联网之中,eSIM想象力还很大
目前,大家的是eSIM带来的「便利问题」,能不能让自己更加自由地更改电信套餐或者运营商。
而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,我们会发现eSIM卡的种种优势让它的可运用范围更广了,可穿戴设备、智能家电、汽车甚至是工业物联网方面都可以有它的身影。
像AppleWatch、华为Watch、OPPOWatch等智能手表,部分款式搭载了eSIM卡,还在eSIM试点使用中得到用户好评,用户外出携带或使用的频率得以降低,对大屏用户而言方便了不少。
在汽车方面,无人驾驶是人们看好的方向之一。搭配以eSIM和5G,无人驾驶的可靠性会更有保障。eSIM卡集成在汽车里,遇到车祸等紧急情况,eSIM松动和脱落的发生可能性较实体SIM卡理论上更低。eSIM也无需像实体SIM卡一样,要随着通讯标准或服务商的变化而手动更换,只需要软件更新。
工业互联网方面eSIM能发挥的效力不小,比如路灯、红绿灯、水电气表等也有联网的需求,但重新布线接通网络成本过高,WiFi连接稳定性难保证,实体SIM卡的卡槽设计也难以在风吹日晒下可靠防水,后期维护也是个大问题。
eSIM卡理论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,不大改产品形态的同时,等产品损坏后,逐步更换为有eSIM功能的产品,实现联网功能,后期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。
就拿水电气表来说,以后人工抄水表几乎很难看到,水电气表到期自动上传数据,提醒用户在上缴费。
还有红绿灯,有了eSIM和5G,红绿灯的控制和5G联动之后会更加智慧,知道如何调度才是最优解,减少不必要的停车等待时间。
而且由于红绿灯有了联网和运算能力,对实体管线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,管线敷埋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。不能敷埋管线的场景里,比如节假日临时设置的移动式红绿灯如果有eSIM功能,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「死板」,只能固定一个红绿灯切换时间不变。
eSIM好是好,推广不乐观
目前,想要在国内给开通使用eSIM服务还比较困难,只在特定条件和特定设备上可以开通。
比如,有eSIM卡的智能手表、留学生回国使用的带eSIM卡的等可以开通eSIM,业务规模和普通的SIM卡业务相比小很多。
以蜂窝版AppleWatch开通一双终端业务为例,用户只需进入iPhone上的Watch应用,按运营商提示操作,满足条件即可开通,不需要到营业厅办理,月资费一般为10元月。同时有诸多限制,比如非试点或未开通业务的城市无法开通,里必须有一张相同运营商的SIM卡才可以开通等。
从功能上线试点到现在正式开放,历经约2年时间,eSIM卡的推广进度可以说有点慢,关于推广慢的原因,截至目前没有的说法,网络上的说法有很多,我们把主要观点做了一些整理。
1.成本因素。
有人认为,eSIM的总成本优势明显,但不是简简单单切换到eSIM就可以,智能设备的内部设计、产业链的调整、运营商的支持等方面都要做大量的工作,这些都是成本,是一个不小的门槛,需要各行业一起发力。
2.运营商的因素。
有人认为,一旦完全开放eSIM的潜力,用户便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运营商及电信套餐,这对运营商来讲是不愿意看到的,所以迟迟不愿推进。
不过从国内三家运营商近几年多番主动尝试开展eSIM业务的行为来看,这个说法站不住脚。如果运营商真的害怕eSIM影响自己的地位,完全可以从办理审核规则等其它方面着手,也不必努力争取试点eSIM业务。
3.技术因素。
还有人认为,前几年eSIM还有诸多技术难点没能攻克。eSIM可反复开通套餐和注销,如何准确鉴别使用者的真实身份是个难题。如果eSIM被不法分子破解,用于垃圾信息推广或诈骗,监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。如今eSIM卡经过几年的试点和技术提升,难题攻克,得到了工信部的认可,才得以全面推广。
eSIM带来的观念转变
eSIM和SIM卡相比,更小,更容易集成在小型设备中,理论上可以让更多物品变「智能」,这会给用户的心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,一定程度上可能进一步消解智能的「中心」地位。
去中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,也是一个好趋势。
以iPhone为例,它的健康记录和通讯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有eSIM的AppleWatch剥离,它的影音体验一定程度上被AirPods剥离有线耳机只做到了可拆卸,本质上还是一部分,蓝牙耳机是独立的个体,它的视觉输出未来还可能被智能眼镜剥离一部分等等。这些周边设备只要能内置eSIM独立存在且没有人为设定使用障碍,通过5G技术,把运算和处理的大部分交给云服务器,被使用的频率就会大大降低。
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好趋势,是因为如果以为中心,在智能体验方面就会有所局限。在享受某部优点的同时,只能被动接受它和它周边设备的缺点。如果智能的功能都被具有eSIM功能的设备分散开,变成若干个独立的需求载体,用户的可选择性就大大提升了,综合体验也会好很多,不会被单独某一家产品生态「捆绑」。
也许不久的将来,越来越多人出门不带,带着A品牌的智能耳机,B品牌的智能手表,C品牌的智能眼镜,D品牌的智能自行车,就可以轻装出行。
再过几十年,也许孩子看到一个没有联网功能的「老物件」,可能问一个这样的问题它是坏了吗?